AI 产品,交付的是信心

DAU, MAU 这些移动互联网时代的指标,都不直接。它们确实能体现用户的留存,却没法反映出用户留下/离开的原因,进而没法判断,低留存到底是商业模式的问题、场景的问题,还是功能的问题、交互的问题。

以前我的第一反应是觉得, 功能不够——

我们没有做足够高频的功能,没有做能够沉淀用户知识资产、个人数据的功能,没有做 10 倍效率提升的功能。

这不能说完全错,但是这个结论疏忽了一个 AI 时代产品的新指标——用户信心指数。

也就是,用户在使用一个功能前,对这个产品的输出有多少信心。这个功能在让用户对自己的工作更有把握,还是更困惑?

这种信心包括很多维度:

  • 对价值的信心:我是否认为它的输出真的能解决我的问题?
  • 对风险的信心:是 10 次尝试中只有两三次能“中奖”解决,还是 10 次中几乎每次都能解决我的问题?
  • 对纠错的信心:我是否能轻易纠偏,哪怕出错也没关系,我能引导这个产品往我想要的方向去生成。

「构造一个可信的 AI」是一个很美好的愿景,但这个愿景的实现,不止在 AI 输出的原文引用。

原文引用很重要,也确实在「风险」问题上很有解决力——他让我敢相信这个 AI 给我的回答不是在抽奖了。

但「可信」不是单一维度的事情,而是在输出的稳定性、正确性上,每一步操作、每一个按钮的点击时,都给人一种掌控感、放心感,这需要从功能到交互细节甚至到小到某一个文案上,都有非常用心的预期管理。

就好像我给我的实习生派任务时,不能任务派出去之后担心受怕地去想它会不会任务失败、会不会给我造假、会不会突然罢工,那样即便他功能很强大——能干很多活儿。我也要放弃他的。

以前认为工具层面的 AI 是在交付 10 倍效率,用效率颠覆旧有习惯。

但是当每个产品都能内嵌一个大马力电机,用 1500 匹的爆发力在公路上起飞的时候,谁能交付用户更强的放心感、安全感,用户就会选择谁、推荐谁。

又想起那句“壳有壳的价值”,似乎对壳又多了一些理解。